关于印发《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0:50:35   浏览:94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印发《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2000年8月17日发布的银发[2000]262号将本文废止)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
现将《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分行要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与转让工作进行规范。
二、各分行要按照《办法》的要求,对辖区内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证券经营机构)提出的企业债券承销商资格申请进行审查,将符合《办法》规定条件的证券经营机构的申报材料及时转报总行。全国性证券经营机构可直接将申请材料报总行,由总行
对其从事企业债券承销的资格进行统一认定。今后,除总行认可的企业债券承销机构外,其他任何机构不得从事企业债券的承销业务。总行对承销商的资格实行年检制度。
三、企业上报有关债券发行的申报材料,必须按《申请公开发行债券企业报送材料标准格式》制作。
以上通知,请严格遵照执行。
附件:
1.《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
2.《申请公开发行债券企业报养料达材料标准格式》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企业债券的管理,规范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担保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债券(以下简称债券)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生、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第三条 企业发行债券应提供保证担保,但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免予担保的除外。
第四条 债券认购人自行承担债券兑付风险,并拥有以下权利:
(一)按照约定期限取得利息、收回本金或在债券不能按期兑付时行使债权人的有关要利;
(二)转让、质押、继承企业债券;
(三)向债券承销人、发行人查询有关发行人业务和财务信息。
第五条 债券的发行与转记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开、自愿、诚信的原则,并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和揭示债券投资风险。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企业债券发行、转让及其相关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对债券发行与转让进行管理,并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七条 以下名称的含义为:
发行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债券的企业法人。
承销人——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有从事债券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法人。
保证人——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为发行人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法人。
托管人——办事记帐式债券债权总登记托管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登记公司)和办理该种债券债权登记和二级托管的承销人。
认购人——购买企业债券的法人、其他组织和具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第二章 发 行
第八条 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内审批。中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会同
同级计委审批。
未经批准不得发行债券,也不得变相发行债券。
第九条 企业债券主承销人应当协助发行人按《申请公开发行债券企业报送材料标准格式》(见附件一)内容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债券发行章程、法律意见书等申报文件。
第十条 债券发行章程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发行人名称、住所、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债券发行的文号、日期;
(三)债券名称、期限、利率;
(四)债券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及发行总额;
(五)发行对象、日期、期限、方式;
(六)债券计息起止日、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
(七)发行债券的目的、用途及效益预测;
(八)经营风险和兑付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九)最近一个季度的财务报告;
(十)最近三年的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
(十一)企业最近三年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保证人基本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免予担保的应特别申明);
(十三)中国人民银行要求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债券应由承销人代理发行,发行人不得自行从事债券营销活动。
第十二条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企业债券采取实名制记帐式或无记名式发行。
第十三条 经批准采取实名制记帐式发行债券的,由托管人进行分级托管,债券登记托管凭证由中央登记公司统一印制在印制前中央登记公司应先将债券登记托管凭证格式送中国人民银行审查。
第十四条 经批准采取无记名实物券形式发行债券的,必须在债券上载明下列内容:
(一)发行人名称、住所;
(二)债券的名称、面额、期限、利率;
(三)债券计息起止日期;
(四)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
(五)债券发行日期和编号;
(六)发行人的印鉴和法定代表人的签章;
(七)保证人名称、住所;
(八)审批机关批准发行的文号、日期;
(九)债券负制厂家名称。
无记名债券券面还应载明以下字样:本债券为债券认购人拥有债权的唯一有效合法证明,其他一切债券代保管凭证均无效。无记名债券须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负责制单位印制。
债券主承销人须在债券发行前将债券票样送中国人民银行审查。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债券发行后,发行人应在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始发行债券,否则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企业如仍需发行债券,应另行报批。
第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行人不得再次发行债券:
(一)前一次发行的债券尚未募足的;
(二)对已发行的债券或者其他债务有违约或者延迟支付本息的事实,且处于继续状态的。

第三章 承销人及承销方式
第十七条 证券经营机构从事债券承销业务,应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格认定;未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格认定或承销资格已失效的证券经营机构,不得从事债券承销业务,但作为分销商并以代销方式从事债券承销的除外。
第十八条 承销人承担以下职责:
(一)承销债券;
(二)债券担保工作顾问;
(三)记帐式债券债权登记、二级托管及过户;
(四)代理认购人进行债券交易;
(五)发行人信息披露工作顾问;
(六)当发行人或其保证人不履行债务时代理认购人追偿。
第十九条 证券经营机构申请从事债券承销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净资产不低一亿元;
(二)流动性资产占净净产的比例不低于50%;
(三)净资产与负债总额之比不低于10%;
(四)高级管理人员具备必要的证券、金融、法律知识,近两年内没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三年以上证券业务或五年以上金融业务工作经历;
(五)具有熟悉有关业务规则及操作程序的专业人员;
(六)具有完善的内部内险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
(七)公司在近一年内无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八)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条 牵头组织承销团的证券经营机构或独家承销债券的证券经营机构为主承销人。
证券经营机构担任主承销人的,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净资产不低于五亿元;
(二)专职从事债券业务的人员不少于五名,并且有具备会计、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
(三)参加过三只债券承销或具有三年以上债券承销业绩;
(四)在最近一年内没有出现作为债券主承销人在承销期内售出的债券不足发行总数30%的记录。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证券经营机构申请券承销人资格,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下列文件:
(一)经营债券承销业务资格申请书;
(二)《企业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公司章程;
(五)内部内险和财务管理制度说明;
(六)由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年度最近一个季度末的净资产验资证明;
(七)由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八)最近一年组织的债券承销和债券兑付量报表及其说明;
(九)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主要业务人员的简历、专业证书复印件等;
(十)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对承销人资格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承销人,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并通过新闻媒介公布名单。
证券经营机构的债券承销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一年后自动失效。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对承销人资格进行一次复审。已取得承销人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如需保持其企业债券承销业务资格,应在其债券承销资格失效前一个月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第二十一条第(七)、(八)、(九)项和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有关材料,否则其债券承
销资格自动丧失。
第二十四条 承销人应当对发行人的发行章程、发行公告和其他有关文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
第二十五条 承销人承销拟公开发行的债券票面总金额超过人民币五千万元的,应当组织承销团,承销团由两家以上承销机构组成。
主承销人应当与其他承销人签署承销团协议。
第二十六条 主承销人应与发行人签定承销协议。
承销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名称、住所及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承销方式;
(三)债券发行方式(无记名式或记帐式);
(四)承销债券的种类、金额;
(五)承销团各成员的承销份额;
(六)承销期及起止日期;
(七)债券款项的划款日期及方式;
(八)承销费用的计算、支付方式和日期;
(九)债券到期兑付责任及兑付债券的销毁办法;
(十)债券担保事项;
(十一)违约责任;
(十二)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承销人代理企业发行债券,可以采取代销、余额包销或全额包销方式。
以代销方式发行债券的,承销人不承担发行风险,在发行期内将所收债券款按约定日期划付给发行人,在发行期结束后承销人将未售出债券全部退还给发行人。
以余额包销方式发行债券的,承销人承担债券发行的部分风险,在规定的发售期结束后,承销人将未售出的债券全部买入。
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债券的,承销人承担债券发行的全部风险,无论债券销售情况如何,承销人都应在债券公开发行后的约定时间将债券全部买入,并同时将债券款全额划付发行人。
第二十八条 承销人以包销方式承销债券,其每次包销金额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上年末净资产在一亿元以上二亿元以下的承销人,包销金额不得超过五千万元;
(二)上年末净资产在二亿元以上五亿元以下的承销人,包销金额不得超过一亿元;
(三)上年末净资产在五亿元以上十亿元以下的承销人,包销金额不得超过二亿元;
(四)上年末净资产在十亿元以上十五亿元以下的承销人,包销金额不得超过五亿元;
(五)上年末净资产在十五亿元以上的承销人,包销金额不得超过十亿元。
前款称以上包括本数,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办法,可对有违规行为的承销人承销某只债券提出否决意见。
第三十条 证券经营机构不得同时承销五只(含五只)以上债券。
前款所称同时,是指与不同发行人签订的承销协议规定的承销时间相互重或交叉。
第三十一条 中央企业债券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地方企业债券,可以面向全国发行。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发行人应将债券发行情况及时报发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备案。
任何地方、部门不得限制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异地债券在本地发行,并不得限制具备债券承销资格的异地证券经营机构承销本地债券。
第三十二条 承销人的承销佣金以发行债券总面额为基数,按超额累退费率计收。具体标准如下:
-----------------------------------
| | 收 费 标 准 |
| 承 销 金 额 |-------------------|
| | 包销方式 | 代销方式 |
|-------------|---------|---------|
|不超过一亿元的部分 |1.5%-3% |1.5%-2% |
|-------------|---------|---------|
|超过一亿元至五亿元的部分 |1.5%-2% |1.2%-1.5%|
|-------------|---------|---------|
|超过五亿元至十亿元的部分 |1.2%-1.5%|0.8%-1.2%|
|-------------|---------|---------|
|超过十亿元的部分 |0.8%-1.5%|0.5%-1.2%|
-----------------------------------
第三十三条 发行人根据需要,可以分期销售债券。提出分期债券申请的,发行人应当在最初的债券发行申报材料中详细说明分期销售的时间及每期销售量。发行方式和发行条件发生改变的,发行人应在每一期销售前将发行方案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每一期债券的承销不得少于十天,不得超过六十天。
第三十四条 发行人应当在每次债券发行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向主承销人提供债券资金到位验资报告和承销费用决算报告。
主承销人应当在每次承销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报债券资金到位验资报告和承销工作报告,承销工作报告应详细说明承销协议、承销团协议的执行情况以及承销费用决算情况。
第三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行要建立健全企业债券的统计、报告制度,做好企业债券的统计分析工作,按规定及时报送各类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反映企业债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发行债券和所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担 保
第三十六条 发行人在债券发行前应提供保证担保,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免予担保的除外。担保工作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后,方可发行债券。
第三十七条 保证人应按照《担保法》的规定以书面形式向债券认购人出具担保函。
第三十八条 主承销人应协助发行人和保证人办理债券担保或反担保事宜。
第三十九条 保证人应为符合《担保法》规定的企业法人且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净资产不低于被保证人拟发行债券本息;
(二)近三年来连续赢利,且具有良好的业绩前景;
(三)不涉及改组、解散等事宜或重大诉讼案件;
(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保证人因解散、破产或被依法撤消等原因丧失保证能力的应及时声明。
第四十条 保证人可以向被担保的发行人收取担保费,担保费由当事人双方约定。
第四十一条 担保函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担保的债券的种类、数额;
(二)债券到期时间;
(三)保证的方式;
(四)保证担保的范围;
(五)保证的期限;
(六)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内容。
保证人承担保证的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人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债券本金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期间为债券到期之日起二年。
第四十二条 保证人要求发行人提供抵(质)押物进行反担保的,保证人应与抵(质)押人签订资产抵(质)押协议,并按《担保法》及有关规定办理资产抵(质)押登记手续。
第四十三条 发行人更换保证人,应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认购人应接受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变更的保证人提供的担保。

第五章 登记与托管
第四十四条 托管人为记帐式债券的法定债权登记人,在债券发行结束后负责对债券进行债权管理、权益监护和代理兑付,并负责向认购人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等。
第四十五条 记帐式债券实行债权登记托管的分级管理。中央登记公司为总登记处和总托管人,并直接办理金融证券机构和基金认购的债券的登记托管;承销人为分登记处和二级托管人,办理其他机构及个人认购的债券的登记托管。
各级托管人分别对自己客户债权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中央登记公司应保持对各二级托管人业务运作的监督。
第四十六条 中央登记公司为承销人开立债券自营帐户和二级托管总帐户,分别登记承销人自己持有的债券及其二级托管客户持有的债券总额,并负责统一印制具有统一编号的债券登记托管凭证(包括一级凭证和二级凭证)三联单供发行和登记托管业务使用。
第四十七条 债券发行时,承销人应为认购人出具债券登记托管凭证。
如果认购人系金融证券机构或基金则应出具一级凭证,并将该凭证登记联汇总交中央登记公司,由其为认购人进行债权登记与核查确认;如果认购人为其他机构和个人,承销人应直接为其进行债权登记,并出具二级凭证,同时将凭证稽核联汇总交承销人总部,由其核查分销的规范性,
中央登记公司有权对其进行监督。
承销人应向中央登记公司出具承销人债券托管总额的确认报告,中央登记公司凭此在各承销人的二级托管总帐户上登记承销人的长债券总额。
多余或作废的凭证应分别上缴给中央登记公司或主承销人。
第四十八条 债券发行结束,中央登记公司与发行人完成债券登记总额、实收资金总额之间的核对并确认其一致性后,债权登记方可生效,中央登记公司应向发行人出具债权确认书。
第四十九条 发行人按发行债券总金额的0.5‰向托管人一次性交纳登记托管费;该项费用由承销人代收,在各托管人之间合理分配。
第五十条 发行结束后,认购人如需将债券转移到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应按中央登记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办理转托管手续,同时中央登记公司应为证券交易所的证券登记公司建立二级托管总帐户。
第五十一条 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券,在债券到期兑付之前,应由发行人或代理兑付机构于兑付日的十五天以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向投资人公布债券的兑付办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兑付债券的发行人及债券名称;
(二)代理兑付机构的名称及地址;
(三)债券兑付的起止日期;
(四)逾期兑付的债券的处理;
(五)兑付办法的公布单位及公章;
(六)其他需要公布的事项。
第五十二条 债券到期日前三天,记帐式债券发行人应将兑付资金全额划入中央登记公司指定的帐户,无记名式债券发行人应将兑付资金全额划入主承销人指定的帐户。如果发行人不如期履行债务,主承销人应通知保证人履行担保函中承诺的义务,偿还债务;如保证人亦不如期履行偿
还债务的义务,主承销人应代理认购人的发行人或保证人追偿。
由于债券不能按期兑付而给认购人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由认购人自行承担。
转让过户
第五十三条 已转托管到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其转让过户按证券交易所的有关业务规则办理;未转托管部分及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债券按本办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转让过户。
第五十四条 无记名式债券在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指定的证券经营机构的柜台进行转让。证券经营机构应按月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报送债券转让情况的报告,及时反映债券转让中出现的问题。
办理债券转让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应有严格的识别假券的措施,并不得从事债券代保管业务,不得自制和出具任何形式的债券代保管凭证。
证券经营机构在办理债券的转让业务中,如有假券发生,应按下列不同情况处理:
(一)证券经营机构在买入债券时,如发现假券,应予以没收,并加盖注销印迹;
(二)证券经营机构在已购进的债券中如发现假券,应对已购债券做好识别工作对假券加盖注销印迹,并追究债券售出方的法律责任。
证券经营机构对发现的假券应及时送缴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定义有关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在接到证券经营机构关于假券的情况汇报后,应立即将有关情况及假券的识别办法通告发债地区的所有证券经营机构,并视不同情况逐级上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应积
极协助公安部门做好假券来源的侦破工作。
第五十五条 在中央登记公司和承销人处登记托管的记帐式债券交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六条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已办妥登记托管手续、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债券可用于回购交易,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 信息披露
第五十七条 中央登记公司应为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债券信息提供服务,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各种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八条 主承销人应协助和监督发行人于债券发行前直至债券完全兑付为止的全部信息披露工作,对有关不规范行为和虚假信息的出现负连带责任。
第五十九条 主承销人应协助发行人编写发行公告,并审查其是否符合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对债券发行申请作出批复后,主承销人应当至少在发行前十日将发行公告刊登于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报纸,公告前须先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公告的信息不得与经中国人民银行审定的内容有任何不同。
在发行期间,承销人须将发行公告置于营业场所明显位置,并有提醒认购人阅读的义务。
第六十条 债券发行公告应充分揭示债券的有关信息和风险。发行公告应当载明:“发行人保证发行公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主管部门对本次发行所作出的任何决定,均不表明其对债券风险作出实质性判断”。
发行公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发行人名称、住所、简况、负责人及其简历、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债券发行的文号、日期;
(三)债券种类、期限、利率、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发行总额;
(四)发行对象、时间、期限、方式;
(五)还本付息的期限、方式;
(六)已发行的尚未到期和逾期未兑付的债券及数额;
(七)所筹资金的用途;
(八)企业债券的风险及对策;
(九)最近三年的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包括主管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比率);
(十)经审计的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注释;
(十一)担保函主要内容;
(十二)保证人名称、住所、简况、联系电话(如无担保,应特别声明);
(十三)经审计的保证人的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注释;
(十四)承销人或承销团各承销网点的名称、住所或地址、联系电话;
(十五)托管人的名称、住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十六)不能履行债务且保证人亦不履行其义务时的处理和风险承担人;
(十七)认购人接受合法变更的保证人的承诺;
(十八)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
(十九)无记名债券票样或记帐式债券登记托管凭证样张(包括一级凭证和二级凭证);
(二十)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第六十一条 发行人及主承销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在行发公告上签字,保证发行公告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保证对其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二条 发行公告的有效期为六十天,自发行公告签署完毕之日起计算。发行公告失效后,债券发行必须立即停止。
第六十三条 主承销人应于每年四月三十日前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行人上一年度的年度报告,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后,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方式向投资人披露,信息披露费用由发行人自行负担。
第六十四条 发行人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为:
(一)公司简况;
(二)公司业务回顾与展望;
(三)公司所在行业简况;
(四)公司所拥有的重要的工厂、矿山、户地产等财产简况;
(五)高级管理人员简况;
(六)公司最近三年或者成立以来的财务报表摘要;
(七)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
(八)公司债券所募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益预测;
(九)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
(十)财务审计报告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十一)其他重要事项说明。
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可比照年度报告要求,但中期财务报表可以免予审计。主承销人应于每年八月三十日前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发行人本年度的中期报告,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后,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方式向投资人披露,信息披露费用由发行人自行负担。
第六十五条 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应有重要提示,内容为:“本公司确信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重大遗漏、虚假陈述或者严重误导,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个别及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 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应经发行人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签字盖章。
第六十七条 为发行人出具债券信用评级报告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须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
为发行人出具财务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应具有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或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其收费标准亦应取得中国人民银行认可。
第六十八条 发生对企业债券的市场价格或本息兑付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发行人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主承销人,主承销人应立即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方式向役资人披露,说明事件的实质。信息披露费用由发行人自行负担。
前款所称重大事件包括下列情况:
(一)公司订立重要合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中的一项或多项产生显著影响;
(二)公司的经营政策或者经营项目发生重大变化;
(三)公司发生重大的投资行为;
(四)公司发生重大债务;
(五)公司未能归还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
(六)公司发生重大经营性或非经营性亏损;
(七)公司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八)公司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要变化;
(九)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有显著影响;
(十)董事长、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董事或者总经理发生变动;
(十一)发行人或保证人的住所发行变化;
(十二)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
(十三)公司即将发生合并、分立、清算、破产等情况。
第六十九条 发行人如更换保证人,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报纸向社会公告。公告前,应先将公告书报中国人民银行。

第八章 罚 则
第七十条 企业或证券经营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退还所募集的资金及利息,没收非法所得,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经批准发行债券;
(二)超规模发行债券;
(三)假借销售债券利用卖空单等形式为非发行人集资。
第七十一条 承销人或其他证券经营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处或并处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暂停债券承销业务、一年内不受理承销业务资格申请或取消债券承销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获得债券承销资格或承销资格失效后从事或变相从事承销业务;
(二)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债券承销业务资格;
(三)不按本办法规定收取佣金;
(四)不按规定上报债券资金到位验资报告、承销工作报告;
(五)发表虚假的承销公告;
(六)透露非公开信息;
(七)以不当承诺、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承销业务;
(八)在以包销方式承销债券时,通过故意囤积或截留、缩短承销期、减少承销网点等方式使债券在承销期结束时剩余;
(九)通过投资、回扣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认购债券;
(十)伪造债券登记托管凭证或自制托管凭证;
(十一)不履行担保顾问和督办债券信息披露工作职责或发生重大疏漏;
(十二)超过发行公告有效期仍发行债券的;
(十三)当发行人或其保证人不履行债务时,不代理认购人进行追偿的;
(十四)其他违反本办法从事债券承销业务的行为。
第七十二条 变相提高债券行利率的,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利率管理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三条 证券经营机构涉嫌严重违法违规或严重亏损,在被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期间,暂停其债券承销资格,并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论,作相应处理。
第七十四条 保证人以虚假资料或报表证明其担保能力,或因解散、破产或被依法撤销等原因已丧失保证能力但不及时声明,从而给认购人造成损失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赔偿认购人损失;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十五条 托管人为认购人所登记的债权因各种原因发行错误而给认购人造成损失的,除给认购人进行赔偿外,并处以警告和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托管人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或擅自出借认购人债券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者
,取消其托管人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在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移交之前,该托管人仍应履行其责任。
第七十六条 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不客观公正进行信用评级、审计、验资、评估和审查的,一经发现,禁止其从事与金融有关的业务,并移交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七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发行申请材料折纸张、封面及份数
(一)纸张:应采用幅而为209×295毫米规格的纸张(相当于A4纸张规格)
(二)封面:
1.标有“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申报材料”字样
2.申表企业名称、住所、联系电话、联系人、邮政编码
3.主承销商名称、住所、联系电话、联系人、邮政编码
4.申报时间
(三)份数
申请材料共3份,其中至少一份为原件。
二、发行申请材料目录
(一)国家计划部门下达企业债券发行计划的文件
(二)发行企业债券的申请书
(三)项目可行性及风险分析报告
(四)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固定资产投资主项的批准文件
(五)经审计的发行人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注释
(六)经审计的保证人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注释
(七)企业债券发行章程
(八)承销协议
(九)承销团协议
(十)担保函
(十一)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十二)发行人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十三)担保人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十四)各中介机构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十五)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1998年4月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防御性警务”十种表现及成因
段兴焱

在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每一届学生毕业之际,都要面对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塑像庄严宣誓:“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体现了医疗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性、道德性,这种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医疗文化中浓郁的人道精神正日渐式微,各地医疗纠纷诉讼索赔案例大幅攀升表明,医患之间的关系正有转化为切切实实的利益与法律冲突之势。
无独有偶,随着目前公安工作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过渡到严格按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社会治安管理,从而履行公安机关职责的转型时期,传统的警民关系日益如同医患之间的关系。警务过程中的过失与错误,亦难免被民众或部门诉讼、索赔、指责,同许多医生由于恐惧与患者“对簿公堂”、凡大病小疾均以“防御性医疗”来减免“差错”的对峙心理类似,当前,警察亦常常被警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所困惑,且这种“差错”,无论是主观上的原因、还是客观上的因素所致,都难免遭遇诉讼、索赔、指责。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警务中的“弄刀者伤手,打跳者伤足”(诸葛亮语),“惹祸上身”,有的公安民警常常是“兵马未动”,“防御”先行,概括起来,有十种表现:
凡事以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所事事,故而,不求有功,但求无错。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算一算”出现“差错”的概率有几何?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有“差错”,难免“都是自己惹的祸”,就“是祸躲不过”了,只有自觉“防御”万无一失之后,才敢谨慎上前,甚至“军令如山倒”,还得“稳坐钓鱼船”:是“直挂云帆济苍海”,还是“沉舟侧畔”让“千帆”先过?毕竟,如今凡事都可能“枪打出头鸟”,惟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第一条。
警务中出了“差错”,虽明知责任在于自己,也懂得“好汉做事”应该“好汉当”,但以为“惧怕”担当责任后,非但“好汉”当不成,倒把自己逼入进退两难的境界。据此,为求明“错”保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采取“补救”措施“防御”之,以保证“好汉不吃眼前亏”。有例为证:某派出所错误地放走一犯罪嫌疑人,之后被受害者投诉,事后,从所长到警员,竟个人凑资近万元给受害者作为“补赏”,以求其放弃投诉的权力,终究于事无补。如此“补救”的结果,一旦“大难不死”,则暗自庆幸“必有后福”,但当无济于事之时,则惟有怨天尤人:经验不够老道,手脚不够利落,后台不够牢靠。到头来,不定还会“心有不平一声吼”:谁说我这是“撞了南墙不回头”、为何他人不“撞”唯我独“撞”?这是第二条。
面对上门报警求助民众,虽不是从内心“冷、硬、横、推”,但也决非以诚相待,而是以“恐”相见,唯恐得罪了所谓“刁民”,“一失足成千古恨”。特别是“110”开通之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都来“念”给警察“听”,起初,警察们尚能有“经”必“ 听”,天长日久,才发觉有的“经”,原本就不属警务范畴,自己根本“听”不懂,或“听”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又不敢不“听”,因为社会各界似乎早就全方位地认定警察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会“念经”自然会“听经”,会“听经”更应会“通经”,总之,你得博古通“经”!假若你以为这是非警务活动冲击了正常的警务工作,想要“遇到歪‘经’绕道‘听’”,即难免被人“较真”为失职、指责有悖于“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是不称职的,到了这种地步,你就往往“百口莫辩”了。于是乎,与其如此“说不清、道不明”,以后凡碰到诸如此类的难题尤其是非警务活动,为了不“失职”而“称职”,干脆“惹不起躲得起”,来个“金蝉脱壳”。无怪乎有的人对此大惑不解:莫非如今真是“警察怕民众,民众怕流氓,流氓怕警察”不成?这是第三条。
对于非警务活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下达的有可能触及法律法规的众多非警务活动,不是据理陈述,晓其利害,进而倡导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办事,而是瞻前顾后,唯“令”是从,以为“端人家的碗”,就该“属人家管”。于是,诸如农村为催收农业税而扛猪揭瓦、实行计划生育而捆绑结扎、城市为市政规划而强制拆迁房屋等场合,便出现了奉“令”是从的警察身影,而一些警察也以为,此举虽于法不符,于理不通,于民情不融,但只要是与政府与领导高度“保持一致”、且在他们“防御”之后,再稍加“防御”自己的行为不至于太“过激”就行了,到时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是第四条。
当本地“南霸天”、“北霸地”式的地痞流氓横行城乡、或是诸如黄、赌、毒之类的社会丑恶现象毒害一方之时,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斩草除根,以确保一方平安,而是心有“顾忌”,以为这些人和事的背后,必有某些“参天大树”级的政府官员或内部人员作保护伞,倘擅自处置,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倘不知天高地厚地“蚍蜉撼树”,弄不好“大树”岿然不动,自个却莫名其妙地先行倒在大“树”下了。如此而来,最好的“防御”措施就是:每当因此招致民怨载道之时,就先行“隔靴搔痒”式的整治一番,对上对下暂且作个交代,待更高一级的领导闻讯“拍案批示”或俟“严打”展开,再“从重从快”乃至“不管涉及到谁,决不手软”也不迟。这是第五条。
对一些信手拈来、举手之劳的群众报警求助之事,不是速战速决,“马到成功”,而是按部就班、繁文缛节,“一个都不能少”。就像有的医生对头痛患者必作CT检查、对胃病患者必做胃镜检查、对腰痛患者必作摄片检查、对咳嗽患者必拍胸片检查一样,惟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比如迁移户口,从提出申请到填表到审批盖章,从必须携带身份证到携带户口本、户籍证明、准迁证、结婚证、出生证等等,缺一不可,或即使手续齐全,只要是缺了某个旁证或领导签字,就“今天的事明日办”。如此“防御”的指导思想是:哪怕是让人们多几重奔波之苦,多几道埋怨咱办事效率低下的怨言,也要减免几分因自己在程序、材料上的过错而遭受的“非难”。至于对民众翅首以盼的大事、急事,更是小心谨慎,沉着“防御”,以免自己因好心“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而“乱了章法”,种下“忽视群众利益,草率从事”的祸根。这是第六条。
警务中受了委屈或是被个别民众告了“冤状”,往往不想替自己“讨个说法”,而要“打掉牙往肚里吞”,或即使有了“秋菊打官司”的念头,也以为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于事无补。这是由于 ,在众多世人的眼里,千不该万不该,当警察的都不该“知法犯法”,而在公安机关内部,因为“从严治警”等缘故,也常常要求警察不论有无主观过错,一律先行自查自纠,再组织查处!甚至在给蒙受“冤假错案”之屈的警察“平反昭雪”之后,仍然要求他们“汲取经验教训”,做到“浪子回头金不换”,以时刻保证自已“洁白如玉”。只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历如此深刻的“教训”,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人“吃一堑长一智”,反而更重视“防御”了,至于所谓的“回头浪子”,在他们看来,原本就成不了“金不换”的!否则,人们就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再要求他“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自然无从谈起。这是第七条。
经费无保障,装备无着落,技术无更新,于是,诸如赤手空拳斗持枪歹徒、破烂的吉普车追赶凶手的“宝马”、几只陈旧的照相机、镊子、钳子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勘查箱”之类的“老牛拉破车”、“鸟枪当炮使”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拉”得了一时是一时,“使”得了一日是一日。反正,“要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如今财政下拨的“皇粮”不够吃,罚没的“杂粮”不敢吃,尚不知明天的日子是否“涛声依旧”?何况许多人的衣袋里还都还搁了一叠数月甚至数年无法报销的办案及差旅费发票呢。这就好比一匹马,倘若天天连“吃”都“不够吃、不敢吃”,自然也成不了“千里马”,因而,你也别指望他凡事都能“马到成功”,特别是在危、难、险、重之际,其没有“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且能“防御”得“马在阵地在”,早已是功德。这是第八条。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本是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的原则要求,但如今许多法律上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已束缚了警察的手脚,令他们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加以“防御”。比如说:面对大街上“站街女”搔头弄姿、“三陪女”穿梭其间、贩卖色情光碟的人招摇过市等轻微违法人员,你若想“赶尽杀绝”,见一个抓一个,又苦于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上的惩处依据,反之,你若是视而不见,社会各界则道你在“姑息养奸”;再如,对盗窃的立案标准,1992年公安部确立的是“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500元为标准”,然现实情况却是,这边公安机关立了刑事案,那边到了检察院,却要2000元为起点(经济比较好的地区的标准),弄得警察们无所适从,抓了又批捕不了,不抓或即抓即放,老百姓又说你“纵容犯罪”。诸如此类,有的时候,当警察便只有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天由命罢了。这是第九条。
长久以来的宣传教育,常常格外强调公安机关预防犯罪的职能,否认影响发案数量的相关因素繁多而复杂,否认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不是控制发案数量的决定因素,否认发案数量的多少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密切,进而否认预防犯罪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很容易使社会各界人士产生“犯罪预防是公安机关的事”的错误认识,从而,既加重了警察的精神负担,认为自己是“鞭长莫及”,又不利于警察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预防犯罪,造成公安机关“孤掌难鸣”。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尽管公安民警在日后打击预防犯罪过程中“出生入死”,但违法犯罪现象照旧是居高不下,民众对违法犯罪现象照旧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乃至公安民警让他们为破案协助提供点线索、或作个旁证都成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天长日久,一些警察也难免要以“防御”不出大的“娄子”为己任。这是第十条。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防御性警务”不是公安民警的积极行为,而是他们一种被动的响应。它以降低广大民众对公安民警的信任、以损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为代价,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固然,造成“防御性警务”的成因有多样,但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久以来的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使得许多警察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保证警务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法律职业化几乎成为全球化趋势的今天,中国的法律职业化建构尚是一个未曾真正启动的历史性大工程。从我们对公安机关的传统定位来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自身并无独立价值,惟有为“中心工作”服务,从土改、反右、大跃进、四清、到今天的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直至具体到为“重点投资业主”提供重点保护,都很难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髓。凡此种种,今天有些警察,正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林黛玉所说:“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任凭我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也说过:“老爷说是通奸谋杀,自然是通奸谋杀的了”,既然“老爷”说的准“没错”,咱当警察的尤其是普通警察就只有像贾宝玉那样的恐惧“有错”了,至于如何避免“有错”,“防御性警务”倒不失为警务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于因此有可能进一步萌发寄生意识、转化为精神无赖,则另当别论。事实上,法律要公正,警务亦要权衡利弊,从法律固有的公正以及警察的职业道德角度看,一次悲剧事件的负罪感已足以惩罚警察终生。
二是,当旧有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社会民主法制进程中,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重新调整和修订。比如说,国家取消了收容送制度后,相关的配套措施却未能跟上去,以致警察在从事警务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在城市街头无正当职业四处流浪的人员、夜间无正当理由留宿街头的人员以及在公共场所伺机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现有法律法规已不足于让他们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你总不能时时处处强调公安机关“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再好的水手,也有呛水的时候”,一旦“摸”着不慎 ,恐怕“石头”没“摸”着,倒把自个给“摸”进了“漩涡”。
三是,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警察的权益不够明确,对警察强调过多的只是责任和义务,而对怎样保障警察的权利、福利待遇乃至生命权力都很少涉及保障,即是说,要求“从严治警”的多,“从优待警”的少。特别是面临社会转型时期,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难顶用,出了问题则一古脑全推在具体从事警务活动的警察身上,《韩非子》云:“有福不及,祸来连我”,拿今天有的警察的话来解释,就是如今有了好事轮不到警察,一有坏事就与警察有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一旦确定有“过错”警察的惩处,有关部门甚至完全不考虑惩处的“游戏规则”,更多的则是依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所谓“天理”、“民愤”,一会儿是“天理难容”,一会儿又是不从严从快“不足于平民愤”,使得许多警察对警务活动中遭遇的真正委屈根本无从诉说。
由此而来,当医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之时,一位医生曾感叹地说:“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之音时,我们离医学的人文精神远矣”,那么,我们能否可以同样说:“当警民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人的生命财物关爱、守护之音时,我们离警界的人文精神远矣”,如此一来,离公安机关越来越近的倒只有“防御性警务”了。

通联:江西九江市公安局 段兴焱
邮编:332000 电话:13907922266
邮箱:88212059@vip.jx163.com


铜陵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试行办法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铜陵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的意见》(皖政〔2009〕109 号)和《安徽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试行办法》(皖人社发〔2010〕1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政府成立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为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审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督查室,具体负责目标考核工作的汇总、审查、报批、下达、督查和组织年中、年终考核等日常工作。

第三条 目标考核工作责任单位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铜陵县政府(以下简称责任单位)。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四条 目标考核内容为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基础工作情况等。根据每年初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进行分解,考核办公室汇总,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由考核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下达。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见《铜陵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评分细则》(见附件)。

第五条 因国家或省政策调整及其它因素引起考核目标不符合实际而难以完成,由责任单位报考核办公室汇总,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省提出调整意见。



第三章 部门责任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局负责养老保险政策执行,负责对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社保经办机构按照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养老保险扩面、稽核、个人账户管理、基本养老金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等各项经办工作。

第七条 市财政局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和运行及监督检查,负责筹措资金,确保养老金发放,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第八条 市地税局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工作。按照政策规定,依法征收;认真执行基金收入预算和基金收入征缴计划,加大养老保险费清欠力度,确保养老保险费应征尽征。

第九条 市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地税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共同促进预算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一)市社保经办机构具体负责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草案,其中基金收入预算草案会同市地税部门共同编制。

(二)基金预算草案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由领导小组报市政府审批。

(三)审批后的基金预算分别报省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及地税部门。

第十条 铜陵县政府按照市下达的目标考核任务,切实抓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扩面征缴和各项经办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并按年度进行工作考核。



第四章 考核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坚持日常考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综合部门考核与业务主管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定量考核。

第十二条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考核办公室组织实施。具体考核步骤如下:

(一)考核办公室按照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数,根据考核评分细则,按季通报各责任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二)市社保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各项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的收集、整理、审核、汇总等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管理台账,定期将有关情况报考核办公室。

(三)市社保经办机构按照要求按月(季)向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报送国家统一标准的信息联网数据、会计数据、统计数据。按季(第二个季度前5个工作日内)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地税部门和上级经办机构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分析、检查预算执行的进度情况。

(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和市地税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铜陵县开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按照序时进度检查目标考核内容完成情况,并将检查结果报考核办公室。

(五)各责任单位于每年终对各自承担的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自评报告由考核办公室汇总。

(六)考核办公室每年年中、年底对各责任单位目标考核内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于年终形成考核报告。考核报告经市领导小组审核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和市政府。



第五章 奖惩办法



第十三条 各责任单位的考核目标,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对铜陵县的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县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基金缺口补助的依据。

第十四条 市政府每年对完成考核工作目标任务,并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责任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责任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相应扣减年终考核综合得分。

第十五条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各项工作中获得省通报表彰的,在年终综合考核中增加5—10分;因工作不力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在年终综合考核中扣减5—10分;参保人员举报违规办理养老保险业务,经查实的,在年终综合考核中,按每次1分扣减得分。

第十六条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奖励机制。对完成征缴任务的各责任单位安排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弥补各责任单位征缴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之不足,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十七条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一票否决制。发生基本养老保险金未按时足额发放,违反国家和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受到行政处分及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单位,其目标考核均一票否决。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铜陵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评分细则




附件

铜陵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评分细则



责任部门
考核内容
评 分 标 准























(100分)
预算编制

(10分)
按规定编制上报基金预算方案。未按时上报的,扣5分。

扩面完成情况

(10分)
每超出任务数1个百分点,加0.1分,最多加2分。

每低于任务数1个百分点,扣0.1分。

缴费率

(10分)
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比例以90%为基准,每提高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1分。

缴费核定

(10分)
按月核定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参保单位和人员反映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不实的,经查实属核定不准的,发生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基金征缴率

(10分)
实际征收额占应征额比例以90%为基准,每提高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2分。

企业欠费清理

(10分)
每超出任务数1个百分点,加0.1分,最多加2分。

每低于任务数1个百分点,扣0.1分。

执行养老保险政策 (20分)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发放

(10分)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未按时足额发放,实行一票否决制。

退休审批

(2分)
违反行政审批规定,违规办理退休、退职(含提前或延期),以及未及时办理参保人员退休审批手续的扣2分。

责任部门
考核内容
评 分 标 准























(100分
执行养老保险政策 (20分)
参保范围

(2分)
违反参保政策,扩大参保范围扣2分。

统筹支付项目

(2分)
扩大基本养老金统筹支付范围扣2分。

统筹支付标准

(2分)
违规提高支付标准的扣2分。

基金管理

(2分)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基金管理违规的扣2分。

基础工作

(10分)
信息系统建设

(5分)
信息系统传输顺畅得3分,数据准确率达90%及以上得1分,日常维护到位得2分。信息系统传输不畅或系统维护混乱各扣1分。数据准确率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2分,最多扣2分。

信息报送

(5分)
及时报送联网、统计、财务数据得5分;未及时按要求报送的,每发生一起扣1分,直到扣完。

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10分)
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85%,得4分,每高于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加2分。

按要求开展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的(以工作计划、总结和随机检查为依据)得2分。未开展的扣2分。

业务与退休人员档案管理规范得2分。不规范扣1分。

发现冒领养老保险基金及时查处并追回的得2分,未及时查处或追回的,发现一起扣0.5分,直至扣完。

责任部门
考核内容
评 分 标 准









(100分)
预算编制

(20分)
按规定编制上报基金预算方案。未按时上报的,扣5分。

基金拨付

(40分)
根据社保经办机构基金月度用款计划,按月足额拨付养老保险基金。未按月足额拨付的,每发生一次扣0.2分。

确保基金支出户留足相当于2个月的基本养老金支付费用。未按时足额到位,每发生一次扣0.2分。

预算缺口补助

(20分)
按规定对基金缺口予以补助。未按时足额到位的,扣2分;及时争取省对基金缺口补助的加5分。

基金划拨

(10分)
征缴的养老保险费按月足额划入财政专户。未按月足额划入的,每发生一次扣0.2分。

基金管理监督

(10分)
按规定设立财政专户和支出户得5分;多头开户,发现1户扣1分。

没有其它违反国家基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得5分;违规的,发现一次扣1分。









(100分)
预算编制

(10分)
按规定编制基金收入预算草案。未及时编制的扣5分。

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

(45分)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门核定的缴费人数及基数足额征缴。实际征收额占应征额比例以90%为基准,每提高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2分。

基金入库

(10分)
每月征缴的养老保险费按规定就地及时入库。未按月足额入库的,每发生一次扣0.2分。

清理企业欠费

(25分)
每超出任务数1个百分点,加0.1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任务数1个百分点,扣0.1分。

信息系统传输

(10分)
与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门的信息系统传输不畅或系统维护混乱各扣2分。数据准确率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2分,最多扣2分。

责任部门
考核内容
评 分 标 准











(100分)
完成主要目标任务

(70分)
预算收入完成情况

(60分)
按规定编制上报基金预算方案。每超收预算目标数1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3分。每低于预算目标数1个百分点,扣1分。

扩面完成情况
每超出任务数1个百分点,加0.1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任务数1个百分点,扣0.1分。

参保缴费率
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比例以90%为基准,每提高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1分。

缴费核定
按月核定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参保单位和人员反映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不实的,经查实属核定不准的,发生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基金征缴率
实际征收额占应征额比例以90%为基准,每提高1个百分点,加0.2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1分。

清理企业欠费
每超出任务数1个百分点,加0.1分,最多加2分。每低于任务数1个百分点,扣0.1分。

预算缺口补助
按规定对基金缺口予以补助。未按时足额到位,扣1分。

执行养老保险政策

(20分)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发放

(10分)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未按时足额发放,实行一票否决制。

退休审批

(2分)
违反行政审批规定,违规办理退休、退职(含提前或延期),以及未及时办理参保人员退休审批手续的扣2分。

责任部门
考核内容
评 分 标 准











(100分)
执行养老保险政策

(20分)
参保范围

(2分)
违反参保政策,扩大参保范围扣2分。

统筹支付项目

(2分)
扩大基本养老金统筹支付范围扣2分。

统筹支付标准

(2分)
违规提高支付标准的扣2分。

基金管理

(2分)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基金管理违规的扣2分。

基础工作

(10分)
信息系统建设

(3分)
信息系统传输顺畅得1分,数据准确率达90%及以上得1分,日常维护到位得1分。信息系统传输不畅或系统维护混乱各扣1分。数据准确率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2分,最多扣2分。

信息报送

(3分)
及时报送联网、统计、财务数据得3分;未及时按要求报送的,每发生一起扣1分,直到扣完。

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4分)
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85%,得0.5分,每高于1个百分点加0.1分,最多加0.5分。

按要求开展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的(以工作计划、总结和随机检查为依据)得1分。未开展的扣1分。

业务与退休人员档案管理规范得1分。不规范扣1分。

发现冒领养老保险基金及时查处并追回的得1分,未及时查处或追回的,发现一起扣0.5分,直至扣完。

注: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可根据工作情况每年进行适当调整。